《唐会要》翻译|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八十一
【guoxue.jxxyjl.com--唐会要】
勋旧制。勋官上柱国已下。至武骑尉为十二等。有战功者。各随高下以授。岑文本谓资高而勋卑者。皆从卑叙。至贞观十九年四月九日。太宗欲重征辽之赏。因下制。授以勋级。本据有功。若不优异。无由劝奖。今讨高丽。其从驾爰及水陆诸军。战阵有功者。并特听从高品上累加。六军大悦。
显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。置骠骑大将军。为武官散位。从一品。
五年八月制。郡公出身。品正六品下。县公从六品上。侯正七品上。伯正七品下。子从七品上。男从七品下。
龙朔五年七月诏。诸王子承嫡者封郡王。出身从四品下。众子封郡王。出身从五品下。
咸亨五年二月。以国初勋官名号。与今日不同。乃下诏申明。各以类相比。武德初光禄大夫。比今日上柱国。左光禄大夫。比柱国。右光禄大夫及上大将军。比上护军。金紫光禄大夫及将军。比护军。银青光禄大夫及上开府。比上轻车都尉。正议大夫及开府。比轻车都尉。通议大夫及上仪同三司。比上骑都尉。朝请大夫及仪同。比骑都尉。上大都督。比骁骑尉。大都督。比飞骑尉。帅都督。比云骑尉。都督。比武骑尉。
神龙元年十月三日敕。赐爵勋阶与国公者。累至郡公外。余爵听回授子孙。若制敕四阶。先是三品已上者。每阶回赐爵一级。如及郡公外。亦许回授。即计阶至正六品上。及正四品上。准格例未合入五品三品者。每一阶回赐勋一转。
开元十七年十月。诸叙勋应加转者。皆于勋官上加。若无勋官。一转骁骑尉。叙三品于飞骑尉。叙四品于云骑尉。叙五品巳下于武骑尉。叙其官。当及免官。免所居官计。隆卑于此法者。听从高叙。司勋格。加累勋。须其小勋摊衔送中书省及门下省勘会。并注毁小勋甲。然许累加。(授武骑尉。每一转加一等。诸勋官犯除名应叙者。二品于骁骑尉叙。)
二十四年二月五日敕。诸刺史县令。与朕共治。情寄尤切。等数宜加。诸州都督刺史。五府长史都护。及县令。每有制加勋阶赐物。并同京官。
太和四年五月十五日。司勋奏。应考少未合叙三品阶人。准格请回阶充勋者。每阶听回勋充一转。如申文解到省。检勘差错。其勋便请落下。
会昌五年正月制。上柱国。前代勋谓之八柱国。品居第一。宜峻宠章。自后非特恩。不在累叙之限。
天佑二年六月十六日敕。司勋所掌勋。及十二转。上柱国。柱国。上护军。护军。上轻车都尉。轻车都尉。上骑都尉。骑都尉。骁骑尉。飞骑尉。云骑尉。武骑尉等勋。有迁陟以显勤劳。近年已来。止述柱国。耻转轻车。殊不知上柱国已比二品。上轻车已比四品。官既叙烈。勋亦近隆。今后宜复故事施行。庶止侥幸之路。
阶
旧制。叙阶之法。有以封爵。(谓嗣王郡王。初出身从四品下叙。亲王诸子封郡公者。从五品上。国公县公侯及伯子男。递减一等。)有以亲戚。(谓皇帝缌麻已上。及皇太后周亲。正六品上叙。皇太后大功亲。皇后周亲。从六品上。皇帝袒免。皇太后小功缌麻。皇后大功。正七品上。皇后小功缌麻。皇太子妃周亲。从七品上。外戚各依本服降二等叙。娶郡主。正六品上。娶县主。正七品上。郡主子出身。从七品上。县主子。从八品上叙。)有以勋庸。(谓上柱国正六品上叙。柱国已下递减一等。)有以资荫。(谓一品子。正七品上叙。至从三品子。递降一等。四品五品各有从正之差。亦递降一等。从五品并国公子。八品下叙。三品已上荫曾孙。五品已上荫孙。孙降子一等。曾孙降孙一等。赠官降正官一等。散官同职事。若三品带勋官。即依勋官品。同职事荫。四品降一等。五品降二等。郡县公子准从五品孙。县男已上子。降一等。勋官二品子。又降一等。二王后子孙。准正三品荫。)有以秀孝。(谓秀才上上第。正八品上叙。已下递降一等。至中上第。从八品下。明经降秀才三等。进士明法甲第。从九品上。乙等降一等。若本荫高。在秀才明经上第加本荫。四阶已下。递降一等。明经通二经已上。每一经加一阶。及官人通经者。后叙加阶亦如之。凡孝义旌表门闾者。出身从九品上叙。)有以劳考。(谓内外六品已下。四考满皆中中考者。进一阶。每中上考。又进一阶。每一上下考。进两阶。若兼有下考。得以上考除之。)应入三品五品者。皆待别制而进之。不然否。123456
干封元年正月十日敕文。内外官九品以下。加一阶。七品以上。宜加一阶。八品已下。更加勋官一转。(泛阶自此始也。)至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赦文。见任内外官五品已上经四考。及守五品经三考。六品以下计满三考。政有清勤。状无私犯者。各加一阶。
苏氏记曰。干封以前。未有泛阶之恩。应入三品者。以恩旧制特拜入五品者。因选叙计阶至朝散大夫已上。奏取进止。每年量多少进取。余并从本品授官。若满三计至者。即一切听加。自干封已后。有泛阶入五品三品。
永淳元年正月。诏曰。比来文武官计至三品。一计至者。多未甄擢。再计至者。随例必升。贤愚一贯。深乖奖劝。今后一计至已上。有在官清慎。材堪应务者。所司具状录奏。当与进阶。若公正无闻。循默自守。及未经任州县官。虽再经计至。亦不在加阶之限。
万岁通天元年七月四日制文。武官加阶应入五品者。并取出身历十三考已上无私犯。进阶之时。见居六品及七品已上清官者。应入三品。取出身二十五考已上。亦无私犯。进阶之时。见居四品者。自外纵计阶应入。并不在进阶限。其奇才异行。别效殊功者。不拘此例。至开元十一年二月五日敕。自今以后。泛阶应入五品。以十六考为定。及三品。以三十考为定。其名贤宿德。及异迹殊状。虽不逢泛阶。或应迁改之次。年考与节限同者。亦以名闻。仍永为例程。至其月二十八日。内外官承泛阶应入五品者。制出日。经三十考。见任四品官。本阶正四品上。其考须先已申考讫。阶须已授告身。其新考虽未校成。检勘无勾留私犯。亦许通计为考。其殿中侍御史。补阙。詹事。司直。京兆河南府判司。太常博士应入品。并同六品官例。
证圣元年。怀州获嘉县尉刘知几上表曰。臣闻君不虚授。臣无虚受。授受无失。是曰能官。又曰。妄受不为忠。妄施不为惠。皆圣贤之通论也。惟汉世有赐爵一级。恩泽封侯。此乃旷古殊恩。千载一遇。非是频烦渥泽。每岁常行者也。今皇家始自文明。迄于证圣。其间不过十余年耳。海内具寮。九品以上。每岁逢赦。必赐阶勋。无功获赏。僥幸实深。其厘务当官。尸素尤众。每论说官途。规求仕进。不希考第取达。唯拟遭遇便迁。或言少一品未脱碧衣。待一阶方被朱服。遂乃早求笏带。先办衫袍。今日御则天门。必是加勋一转。明日飨宣阳观。多应赐给一班。既而如愿果谐。依期必获。得之者自谓己力。受之者不以为惭。至于朝野宴聚。公私集会。绯服众于青袍。象板多于木笏。望自今后。稍节私恩。使士林载清。人伦有叙。
圣历二年三月制。有能通九经者。特授朝大夫。通三经已上者。进两阶。并随材擢用。神龙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敕。六品已上官。缘州县改入上中下阶品。与元授不同者。宜依旧任考满日。依本资选叙。不须改动者。
开元三年八月十七日敕。官不滥升。才无虚受。惟名与器。不可以假人。左贤右戚。岂资于缪赏。驸马都尉从五品阶。受自先朝。颇亏前式。秾华甫降。紫艾先登。不循旧章。有紊彝典。宜遵古训。以革踰弊。俾九族无私。千官有叙。自今已后。驸马阶宜依令式。仍借紫金鱼袋。
大历十三年正月,特加朝议郎守门下侍郎平章事常衮九阶。为银青光禄大夫。
贞元二年十月。库部郎中知制诰张蒙奏。伏准贞元元年十一月制。三品已上。赐爵一级。四品已下。加一阶者。臣谨详制旨。本以三品已上。其阶已贵。故赐爵。四品以下。其阶未贵。故加阶。伏缘请条。不标所限。司封据品。通取职官。其有官是三品已上。阶是四品已下者。遂以阶叙阶。又以官叙阶。爵比于官。阶等者受赐偏优。臣欲准状覆成。则虑于比滥。检条破格。复无以依凭。官既随用则迁。阶乃累考方至。泛恩叙爵。理合从阶。若许兼约职官。伏恐竞为觊幸。臣今谨具赐爵例如前。望为永式。敕旨。依奏。
三年正月。中书舍人高参奏。准贞元二年十月敕。准制。三品已上。赐爵一级。并以三品阶为限者。其有以五品受赐者。并未标格限。所司检勘不备。其贞元元年十二月制。五品已上赐爵一级。亦请以五品为限。仍望为例程。依奏。123456
六年六月。吏部奏。准格。内外官承泛阶应入五品者。制出日。须经一十六考。见任六品官。本阶加正六品上。应入三品者。制出日。经三十考。见任四品官。本阶加正四品上。自建中元年六月初。有特敕。诸道将士。准制加泛阶爵勋等。特许不检勘注拟。其正员官不在此限。日后有司因循。以例破格。应试官叙阶。并不限官品。其中或官是九品。阶称朝议郎。或官是六品。阶称正议大夫。加一泛阶。并入三品五品。伏以元敕制令不检勘。无不限官阶之文。若以例判成即阶。违格令。请别立条限。渐归旧章。应将士兼试官叙泛阶奏。敕已到令入三品者。矜其劳效。须有优奖。其官阶相当。并请不限考数。检当任一衔有实。许与结叙。其阶高官卑者。请准格处分。
十年五月敕。诸军功状内。其判官等既各有年限。并诸色文资官。不合军行。自今以后。更不得叙入战功。其掌书记及孔目官等。亦宜准此。如有灼然功效可录。任具状奏闻。
十二年四月。裴延龄自朝请大夫特加银青光录大夫。
十五年十二月敕。内侍省自今以后。高品官白身等。官至五品已上。合结朝散大夫等阶。及准格母妻合得邑号。并结阶累勋阶者。并宜当司磨勘。具衔奏来。
元和十三年六月。制书云。旧例皆云三品以上赐爵三品。为银青光禄大夫云麾将军已上。若职事官虽是三品。散官四品以下。并不得叙爵。但有三品以上散官。虽四品职事官。并合叙爵。其所叙爵。止于郡公。其郡公更蒙赐爵。即听回授。其国公及封王。并须特恩。不在叙限。其国公及封王准赐爵。亦听回授。其制书中有诸色职掌。临时处分。其职掌即不限高卑。准制便叙。有司更不得妄授。须三品阶例。近日有司起请中。往往有言其叙爵须限职事三品官。此乃深昧典章。紊乱纲纪。其叙阶据制书旧例。四品已下阶。四品谓正议大夫。忠武将军。都不系职事官。内外官叙三品者。皆须文武散官。至四品上。叙五品者。皆须文武散官至六品上。如四品阶并是通议大夫壮武将军以下。六品阶承议郎昭武副尉以下。虽制书中累加散阶。亦在不叙三品五品之限。如一制中累加散阶。亦不得先叙一阶。至正议大夫。忠武将军。朝议郎。昭武校尉。因续取制书中所赐。皆叙三品五品。永宜禁断。如两制书日月相近。亦准前不得累叙。直须制书出时。以正议大夫。忠武将军。朝议郎。昭武校尉已成。方得叙三品。纵制书中有优劳合加数阶。入三品止于银青光禄大夫。云麾将军。入五品至于朝散大夫。游击将军。不在累叙。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以上阶。并须特恩。不合累叙。其外命妇封内外官母妻。各视其夫及子散官品令。不得约职事官品。文武五品阶为县君。四品阶为郡君。三品已上阶为郡夫人。即止。其国夫人须待特恩。不在叙例。如至郡夫人。又有制书赐封。即改为郡夫人。受新恩履历而已。
十三年六月。中书省奏。应叙录将士兼试官。加泛阶入三品五品。伏准贞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。吏部所奏。具有科条。近日因循。多不遵守。遂名器具滥。升进无章。须重申明。冀绝侥幸。自今已后。应叙录入五品三品阶者。并请准前敕处分。其正三品以上阶。准格式须有特恩。不在用考累叙之限。从之。
会昌四年正月。内侍省奏。内侍省叙阶长定格。着紫供奉官。及衔内有赐紫官。叙阶不得过金紫光禄大夫。着绯供奉官。及衔内有赐绯官。叙阶不得过正议大夫。着绿供奉官。及衔内有赐绿官。叙阶不得过朝议郎。敕旨。内侍省官叙阶。起今以后。宜依前件。其会昌二年四月准制合与拟阶者。便依此处分。其衔内无赐绯官。先校朝散大夫以上阶者。宜令仍旧。不得即与改转。以后如有特恩。敕别宣与改转者。即不在此限。永为定规。
用荫
景龙二年七月七日。皇后表请。诸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者。许同见任职事官。听子孙用荫。制令施行。
开元四年十二月敕。诸用荫出身者。一品子。正七品上。二品子。正七品下。正三品子从七品上。从三品子从七品下。正四品子。正八品上。从四品子。正八品下。正五品子。从八品上。从五品及国子。从八品下。三品以上荫曾孙。五品以上荫孙。孙降子一等。曾孙降孙一等。赠官降正官荫一等。(死王事者。与正官同。)散官同职事。若三品带勋官者。即依勋官荫。四品降一等。五品降二等。(四品五品带勋官者。不在荫曾孙之限。)郡县公子。准从五品荫。县男已上子。降一等。勋官二品子。又降一等。即二王后子孙。准正三品荫。户部格敕。应用五品以上官荫者。须相衔告身三道。若历任官少。据所历任勘。如申送人色有假滥者。州县长官。上佐。判官。录事参军。并与下考。仍听人纠告。每告一家。赏钱五十千。钱出荫人及与荫家。123456
天宝三载九月二十七日诏。顷叙功劳。累增勋级。上柱国外。许及周亲。是谓赏延。载荣宗族。回充赐物。匪厚朝恩。其准格上柱国外。有余勋无周亲。折给赐物宜停。仍永为例程。
六载正月十二日赦文。内外文武官。五品已上官。父祖无资荫者。其所用荫。宜同子孙用荫之例。
大中十四年十二月。郑熏为吏部侍郎。时有德音。官阶至朝散大夫。许封赠。至正议大夫。荫一子。至光禄大夫。门设棨戟。一日。内侍省高品以阶至正议。请荫子。仍较大历中鱼朝恩旧例。熏批曰。正议大夫。诚宜荫子。比同高品。不拘此例。(自是无复请者。)
考上
武德二年二月。上亲阅群臣考绩。以李纲孙伏伽为上第。上初受禅。以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。纲上疏论谏。伏伽亦谏赏献琵琶弓箭者。及请择正人为太子诸王师友。皆言词激切。故皆陟其考第。以旌宠之。
贞观三年。尚书右仆射房元龄。侍中王珪。掌内外官考。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。巡按勘问。王珪不伏举按。上付侯君集推问。秘书监魏征奏称。必不可推鞫。且元龄王珪。国家重臣。俱以忠直任使。其所考者既多。或一人两人不当。终非有阿私。若即推绳此事。便不可信任。何以堪当重委。假令错谬有实。未足亏损国家。穷鞫若虚。失委大臣之体。且万纪比来。恒在考堂。必有乖违。足得论正。当时鉴见。初无陈说。身不得考。方始纠弹。徒发在已瞋怒。非是诚心为国。无益于上。有损于下。所惜伤于治体。不敢有所阿为。遂释不问。
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曰。臣窃见流内九品已上。令有等第。而自比年。入多者不过中上。未有得上下以上考者。臣谓令设九等。正考当今之官。必不施之于异代也。纵朝廷实无好人。犹应于见在之内。比校其尤善者。以为上第。岂容皇朝之士。遂无堪上下之考者。朝廷独知贬一恶人可以惩恶。不知褒一善人。足以劝善。臣谓宜每年选天下政术尤最者一二人为上上。其次为上中。其次为上下。次为中上。则中人以上。可以自劝。
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敕散位一切以门荫结阶品。然后依劳进叙。凡入仕之后。迁代则以四考为限。四考中中。进年劳一阶。每一考上中。进一阶。一考上上。进二阶。五品已上。非特恩。刺史无进阶之令。
上元二年。大理寺丞狄仁杰考中上。考使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以新任不录。大理卿张文瓘。称独知理司之要。仁轨乃惊问公断几何狱。文瓘曰。岁竟。凡断一万七千八百人。仁轨乃擢为上下考。
三年。滕王元婴为全州刺史。颇纵骄逸。动作无度。高宗书戒之。极为至切。又敕之曰。朕以王骨肉至亲。不能致王于理。今书王下下考。以媿王心。
开耀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敕。县令有声绩可称。先宜进考。员外郎。侍御史。京兆河南判司。及自余清望官。先于县令内简择。
开元三年正月五日敕。内外官考满。所司预补替人。名为守阙。特宜禁断纵。后有阙。所由不得令上。
其年六月八日敕,刺史能否。郎官御史出日。较量殿最。定为五等奏闻。考集日。考使与左右丞户部长官重详覆类例。考限内录奏。以凭升黜。
四年四月七日敕。选人既多。比铨注过谢了。皆不及考。遂使每一年选人。即虚破一年阙。在于公私。俱不利便。自今已后。官人初上年。宜听计年终以来满一百日。许其成考。仍准迁考例。至来年考时并校。永为例程。
十四年。御史大夫崔隐甫充校外官考事。旧例。皆委参问。经春未定。隐甫召天下朝集使。一时集省中。一日校考便毕。时人伏其敏断。
十七年三月。中书舍人张均。其父左丞相说校京官考。时注均考曰。父教子忠。古之善训。祁奚举午。义不务私。至如润色王言。章施帝道。载参坟典。例绝常功。恭闻前烈。尤难信任。岂以嫌疑。敢挠纲纪。考以上下。又刑部尚书卢从愿。频年充校京官考使。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。以检户口功。本司校上下考。从愿抑不与之。颇以为恨。遂密奏从愿广占良田。至有百顷。上尝择宰相。有荐从愿者。以此遂寝。123456
十八年敕。京官考满带禄选。有本司要籍。奏留请不用阙者。所有选数。不须与成劳。
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敕。诸州考使六品已下。朔望日朝。宜准例赐食。
二十八年三月二日敕。先是。内外六品应补授官。四考满待替为满。是日制。令以岁为满。不待替。县令知仓库供奉伎术及充纲领等。不在此限。至其年十二月十六日敕。内外六品已下官。依旧待替。其无替者。五考满后停。
天宝二年八月五日。考功奏。准考课令。考前厘事。不满二百日。不合成考者。厘事谓都论在任日。至考时有二百日。即成考。请假停务。并不合破日。比来多不会令文。以为不入曹局。即为不厘事。因此破考。臣等参量。但请俸禄即同厘事。请假不满百日。停务不至解免。事须却上其考。并合不破。若有停务逾年。不可更请禄料。兼与成考。敕旨。从之。
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敕。所校内外官考。准令。京官正月三十日进单数。二月三十日进挟名。外官二月三十日进单数。三月三十日进挟名。自今以后。并了日一时挟名奏。不须更进单数。至六月七日。吏部侍郎李彭年奏。准例。出身已来至合检覆中间。已叙五品。勘责皆有所凭。今重检寻。恐为烦扰。如曾经勘责叙成者。请从五品以下勘检。其五品已前。但勘考数足。即为进叙。敕旨。依。
干元二年二月。御制郭子仪。李光弼。苗晋卿。李麟。李辅国考辞。
宝应元年十月。吏部奏。准今年五月敕。州县官自今已后。宜令三考一替者。今数州申解。疑三考后为复。待替到为复。便勒停请处分者。今望令已校三考官。待替到。如替人不到。请校四考后停。
二年正月。考功奏。请立京外按察司。京察连御史台。分察使外察。连诸道观察使。各访察官吏善恶。其功过稍大。事当奏者。使司案成便奏。每年九月三十日以前。具状报考功。其功过虽小。理堪惩劝者。按成即报考功。至校考日。参事迹以为殿最。闰月。考功又奏。内外员外郎官等除。合在定数外。准敕并任其所适。既不入曹。无凭检考。比来或有申者。即与见在同奏。检勘之时。成破不一。文案混杂。条流未明。臣等商量。望请自今以后。内外文武员外同正及试官。除合在任外。一切不在申校之限。并听从授日计考。准中中例叙用。从之。
大历十三年正月敕。捉获造伪及光火强盗等贼。合上考者。本州府当申刑部。建中初。严震为兴凤两州团练使。理行为山南第一。特赐上下考。封郧国公。二年六月。门下侍郎平章事卢杞奏。准六典。中书舍人给事中充监中外官考使。依奏。至三年闰正月。复置监考使。
贞元元年九月。以刑部尚书关播。吏部侍郎班宏。为校内外官考使。
其年十二月敕。六品以下。本州申中上考者。纳银钱一千文。市笔墨朱胶等者。元置本五分生利。吏部奏。见有余。自今以后。其外官京官考钱。并请敕停。依奏。
二年九月。考功奏。校京官外官考使。准旧例差定闻奏。敕。其校考使宜停。其考课付所司准式校定。
三年三月诏。以停减天下官员。其停官计日成考。两考者。准旧成资。准例程。两考以下。至来年五月三十日处分。
四年正月敕文。九品已上正员。及额内官得替者。委诸长吏闻荐。见任者三考敕停。
七年八月。考功奏。准考课令。诸司官皆据每年功过行能。定其考第。又准开元天宝以前敕。朝官每司有中上考。亦有中中考。自三十年来。诸司并一例申中上考。且课绩之义。不合雷同。事久因循。恐废朝典。自今以后。诸司朝官。皆须据每年功过行能。仍比类格文。定其升降。以书考第。不得一例申中上考。应诸司长官书考不当。三品已上。具衔牒上中书门下。四品已下。依格令各准所失轻重降考。是月。考功又奏。准诸司官皆据功过定其考等。自至德后。一切悉申中上考。今请覆其能否。以定升降。从之。自谏议大夫。给事中。郎官。有书中中考者。尚书左丞赵憬言。前荐果州刺史韦诞。坐赃废。请降其考。校考使吏部尚书刘滋。以憬能言其过。奏中上考。123456
其年十二月。校外官考使奏。准考课令。三品以上官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考。并奏取裁注云。亲王及大都督亦同。伏详此文。则职位崇重。考绩褒贬。不在有司。皆合上奏。今缘诸州观察。刺史。大都督府长史。及上中下都督都护等。有带节度使者。方镇既崇。名礼当异。每岁考绩。亦请奏裁。其非节度观察等州府长官。有带台省官者。请不在此限。
八年七月。班宏迁刑部侍郎。兼京官校考使。时右仆射崔宁。兵部侍郎刘乃上下考。宏正议曰。今夷荒靖难。专在节制。尺籍伍符。不校省司。夫上多虚美之名。下开趋竞之路。上行阿容。下必朋党。因削去之。乃谢之曰。乃虽不敏。敢掠一美。以徼二罪乎。
其年十月。以刑部尚书刘滋为校外官考使。吏部侍郎杜黄裳为校京官考使。给事中李巽宜监京官考。中书舍人郑珣瑜宜监外官考。
九年七月制。县令以四考为限。无替者宜至五考。
十年二月。刑部奏。准建中元年正月十七日敕。诸州府五品已上正员。及额内上佐。宜四考停。其左降官不在此限者。五品不降。既不许停禄料。六品已下。未复资已经四考者。未量移间。其禄料伏望亦许准给。敕旨。禄料宜准天宝六载七月十四日敕处分。余依例程。
十四年六月。卢迈自司门郎中迁右谏议。累上表言时事。转给事中。属校定考课。迈固让。以授官日近。未有政绩。不敢当上考。时人重之。
元和二年五月。中书门下举今年正月敕文上言。国家故事。于中书置具员簿。以序内外庶官。爰自近年。因循遂废。清源正本。莫急于斯。今请京常参官五品已上。前资见任。起元和二年。量定考数。置具员簿。应诸州刺史。次赤府少尹。次赤令。诸陵令。五府司马。及东宫官除左右庶子。王府官四品已下。并请五考。其台官先定月数。今请侍御史满十三月。殿中侍御史满十八月。监察侍御史依前二十五个月。与转。三省官并三考外。余官并四考外。其文武官四品已下。并五考商量与改。尚书省四品已上。余文武官三品已上。缘品秩已崇。不可限以此例。须有进改。并临时奏听进止。其权知官。须至两考。然与正授。未经正授。不得用权知官资改转。其中缘官阙要人。及缘事须有移者。即不在常格叙迁之限。诸道及诸司副使。行军司马。判官。参谋。掌书记。支使。推官。巡官等。有敕充职掌。带检校五品已上官。及台省官。三考与改转。余官四考与改转。
元和七年敕。诸司府参佐检校试官。从元授官月日计。如是五品已上官。及台省官。经三十个月外。任与改转。余官经二十个月奏改转。若是未经考使。有故事及停替官。本限之外。更加十个月。即任申奏。
十四年十二月。考功奏。自今以后。应注考状。但直言某色行能。某色异政。某色树置。某色劳效。推断某色狱。纠举某色事。便书善恶。不得更有虚美闲言。其中以下考。亦各言事状。然注考。并不得失于褒贬。如违。据所失轻重。准令降书考官考。又奏。自今已后。其有政能卓异。清苦绝伦者。不在止于上下考限。依奏。又奏。据宝应二年敕。御史台分察使。及诸道观察使。访察官吏善恶功过。稍大事当奏闻者。每年九月三十日具状报考功。至校日参验事迹。以为殿最。伏以近日功过。都不见牒报。今后诸司不申报者。州府本判官。便与下考。在京诸司追节级纠处。本判官敕课日量事大小黜陟。敕旨。从之。
十五年。刑部郎中权判考功冯宿奏。宰相及三品已上官。故事内校。遂别封以进。翰林学士职居内署。事莫能知。请依前书上考。谏官御史亦请仍旧。并书中上考。
长庆元年正月。考功员外郎李渤书宰相等下考。
太和六年七月敕。今后诸州五品长马权知者。权知正授通计六考满停。其勒留官未满六考。停给课料者。准此却给。123456
-
【《唐会要》翻译】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三十二详细阅读
舆服下 笏 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。诏五品已上执象笏。已下执竹木笏。旧制。三品已下。前挫后直。五品已上。前挫后屈。武德已来。一例上圆下方。其日敕。凡笏周制七。周礼。诸侯以象。大夫以鱼须文竹。晋宋以来。谓之手板。自西魏后。五品已上。通用象牙。六品以下。兼用竹木。近唯尚书郎执笏。公卿但以手板。后周保定...
-
[《唐会要》翻译]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三十八详细阅读
服纪下 贞元二年十一月。德宗王皇后崩。上及百官已释服。唯皇太子及舒王谊以下则否。将及三年之制也。初。礼官议大行皇后丧服节。摄太常博士柳冕等七人奏请。皇太子依魏晋故事。为大行皇后丧服。既葬而虞。虞而卒哭。卒哭而除。心丧终制。则存厌降之礼。既而事下中书。宰臣召问礼官等曰。今岂可令皇太子缞服侍膳。直至...
-
[《唐会要》翻译]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三十四详细阅读
论乐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四日。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书曰。百戏散乐。本非正声。有隋之末。始见崇用。此谓淫风。不可不改。近者。太常官司。于人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具。以充散乐之服。云拟于元武门游戏。臣窃思量。非贻厥孙谋。为万世法也。又论语曰。乐则韶舞。以此言之。散乐定非功成之乐。如臣愚见。请并废之。则天下幸...
-
《唐会要》翻译|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十一详细阅读
明堂制度 贞观五年。太宗将造明堂。太子中允孔颖达。以诸儒立议。颇乖故实。上表曰。伏寻前敕。依礼部尚书卢宽。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。以为从昆仑道上层祭天。又寻后敕。为左右阁道。登楼设祭。臣谨按六艺群书。百家诸史。皆基上曰堂。楼上曰观。未闻重楼之上。而有堂名。孝经云。宗祀文王于明堂。不云明楼明观。其义一...
-
[《唐会要》翻译]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三十九详细阅读
定格令 高祖初入关。除苛政。约法十二条。唯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。余并蠲除之。 武德元年六月一日。诏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。因隋开皇律令而损益之。遂制为五十三条。务从宽简。取便于时。其年十一月四日。颁下。仍令尚书令左仆射裴寂。吏部尚书殷开山。大理卿郎楚之。司门郎中沈叔安。内史舍人崔善为等。更撰...
-
《唐会要》翻译|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六十一详细阅读
御史台中 馆驿 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九日敕。巡传驿。宜因御史出使。便令校察。至二十五年五月。监察御史郑审。检校两京馆驿。犹未称使。今驿门前十二辰堆。即审创焉。干元元年三月。度支郎中第五琦。充诸道馆驿使。大历五年九月。杜济除京兆尹。充本府馆驿使。自后京兆常带使。至建中元年停。大历十四年九月。门下省...
-
[《唐会要》翻译]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十六详细阅读
庙议下 会昌元年三月。中书门下奏。请尊宪宗为不迁庙曰。谨按祖有功宗有德。夏之祖宗。经传无文。殷则一祖三宗。成汤为始祖。太甲为太宗。大戊为中宗。武丁为高宗。刘歆曰。天子七庙。苟有功德则宗之。所以劝帝者。功德博矣。故周公作无逸。举殷之三宗以劝成王。汉景帝诏曰。孝文皇帝。德厚侔天地。利泽施四海。庙乐不...
-
《唐会要》翻译|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六详细阅读
公主 凡公主封有以国名者。鄎国代国霍国是也。有以郡名者。平阳宣阳东阳是也。有以美名者。太平安乐长宁是也。惟元宗之女。皆以美名名之。 高祖十九女。长沙。(降冯少师。)襄阳。(降窦诞。)平阳。(降柴绍。)高密。(降长孙孝政。后降段纶。)长广。(降赵慈景。后降杨师道。)长沙。(始封万春。降豆卢怀让...
-
《唐会要》翻译|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十二详细阅读
飨明堂议 显庆元年六月十八日。修礼官太尉无忌等奏。伏见祠令。以高祖大武皇帝配五天帝于明堂。太宗配五人帝。亦在明堂之侧座。臣等谨寻方册。历考前规。宗祀明堂。必配天帝。而伏羲五代。本配五郊。参之明堂。自缘从祀。今以太宗作配。理有未安。伏见永徽二年七月制。建明堂。陛下天纵孝德。追奉太宗。已尊严配。当时...
-
《唐会要》翻译_《唐会要》唐会要卷六十五详细阅读
秘书省 龙朔二年二月四日。改为兰台。其监为兰台太史。少监为兰台侍郎。丞为兰台大夫。咸亨元年十月二十三日。各复旧额。光宅元年九月五日。改为麟台。监等并随名改。神龙元年二月五日。复改为秘书监如旧。 少监。 武德初。因隋旧制。号秘书少令。七年省。贞观四年十一月。复置一员。以虞世南为之。太极元年二月...